赤峰市大营子乡和平村智慧园区建设典型案列被推介为2023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
近日,在县农牧局的指导下,大营子乡和平智慧园区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3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具体案例如下:
大营子乡和平村智慧园区建设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林西县属中低山区,风沙干旱严重,雨热同季,降水少而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2度,日照2900小时,降水量360-380毫米,无霜期120天,优于河北省坝上地区。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林西能够弥补长城以南地区夏季不能生产高品质蔬菜的缺陷。我乡根据全县产业总体规划,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截至目前,全乡现有设施农业产业园区8个,占地7200亩,建设温室大棚1583栋,冷棚1310栋,主要种植番茄、辣椒、哈密瓜、蟠桃、圣女果等。设施农业平均亩产值4万元,亩纯收入2.5万元。
大营子乡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契机,打造设施农业智慧园区,目前已投资925万元,建成智能温室42栋 ,2023年新建325栋智能冷棚。智能园区配备了全套的智能设备,包括园区总控设备及棚内装置,其中总控设备主要有首部过滤系统、流量控制器、施肥滴灌系统总控、室外气象站以及大数据云端平台。棚内装置包括自动喷药器、环境监测感应器、喷淋装置及各类管件线路等。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背景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趋势,把现代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来,使科学管理,智能操作减少成本,提高效益成为现实。智能温室的建设发展和使用,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和智能设备的引进装配,是适应现实农村劳动力短缺,节省人力物力,改善温室蔬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菜果品质,提升设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是设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方向。
(二)建设内容及主要技术
智能温室全套智能主要有6项:智能温控系统、智能喷淋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卷帘系统、室外气象站以及大数据云端平台。
智能日光温室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用手机或显示屏就可以对棚内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指标进行随时监测,特别是操作手机就可以实现远程操控,居家就能管理,更加方便快捷。自动放风系统会根据预先设定的温度和棚内温感器数据进行自动调节放风,手机远程遥控就可以完成打药、浇水、施肥的全自动化。智能设备的运用让温室大棚田间管理实现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操作,种植更加精细化、管理更加标准化、生产更加高效化,有效提高了设施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效益分析
通过水、肥、药的科学精准配置,使得农产品产量可增加10%以上,同时产品品质同步提升。以单个标准棚种植口感番茄为例,智能温室较普通温室年增产2000斤以上,按照2元每斤的收购价格计算,增加产值在4000元以上,人工成本(包括喷药、浇水施肥、放风卷帘)可节约10%—20%,约合3000元/年,单个标准棚增加利润近7000元,单个标准棚智能设备投入1.3万元,两年可赚回全部投入。
三、经验效果
一是建设发展智慧园区可以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加速推进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还能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为了做好蔬菜产业的产业链建设,补全蔬菜种植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蔬菜初级加工车间,完善蔬菜种植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二是建设发展智慧园区可以促进当地群众更充分更稳定就业。项目建设完成后,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实现就业务工,帮助群众持续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术能力水平,不断扩大家门口就业渠道,确保有劳动力的村民都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三是建设和发展现代智慧农业园区有利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会和过渡阶段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和发展现代智慧农业园区牢牢把握这一方向,在持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竞争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是促进乡、村两级产业发展,助力当地经济提档升级。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蔬菜产业由种植—输出,转变为种植—加工—输出,在当地对蔬菜进行初级加工,提高蔬菜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错开同品种蔬菜上市高峰期,提高蔬菜产值。推动蔬菜产业发展,让更多农户参与到蔬菜产业当中,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实现乡村治理发展。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收取租金用于村集体经济。村里可以将这些收益用于积分制和网格化管理、用于小型公益事业,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