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地镇:盐碱地焕新韵 稻花香里醉丰年
金秋时节,清风送爽,稻浪翻滚间,浓郁的米香在林西县官地镇的田野上弥漫。两棵树村和杨家营子村的800亩稻花香水稻进入盛产期,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饱满的谷粒垂落穗尖,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莹润光泽。微风拂过,金色稻浪层层叠叠向远方延展,裹挟着清甜的米香扑面而来;田间,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村民们忙着分装稻谷,机器的轰鸣与欢声笑语交织,一曲动人的“丰收交响乐”在这片曾经的“撂荒地”上响亮奏响。
走进官地镇杨家营子村的水稻种植基地,几台现代化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田垄间往返穿梭,饱满的稻穗被快速卷入收割机,经过脱粒、卸粮等工序,一垄垄沉甸甸的稻谷很快便颗粒归仓,田间呈现出一派“稻穗黄,机收忙”的喜人景象。
“你看这稻谷,每一粒都沉甸甸的,攥在手里能感觉到油润感!”杨家营子水稻基地负责人于会忱一边说一边随手剥开一粒稻谷,洁白的米粒裹着薄薄的米糠,凑近鼻尖就能闻到清甜的米香。不远处,收割机将粮车里收获的稻谷分装到运输车上,稻谷碰撞的“沙沙”声,与收割机的轰鸣声、村民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满是丰收的热闹气息。
“在以前这盐碱地总往外冒水,种玉米、大豆这些本地传统作物,基本上结不出像样的果实,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地变‘废地’。”官地镇党委书记王金柱蹲在田埂上,轻轻拨开稻株查看根系,语气里满是感慨,“2023年,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两棵树村试种了200亩水稻。没想到水稻耐盐碱性这么强,当年亩产就达到1200斤,谁能想到,这片盐碱地也能种出这么好的稻子!”今年,官地镇在水稻种植上持续发力,两棵树村种植规模扩大至700亩,杨家营子村水产养殖基地配套种植100亩水稻。通过科学水肥管理、精细田间培育,盐碱地种稻的成果进一步巩固,昔日闲置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希望田”。
官地镇能种出优质水稻,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精心选育的良种。这里地处北纬43°黄金种植带,年均日照时数超2800小时,昼夜温差可达15℃——充足的光照让水稻积累更多糖分,较大的温差减少养分消耗,一增一减间,为稻米的优良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从2023年首次试种水稻成功,到2025年规模化种植800亩喜迎丰收,两年多时间里,官地镇不仅攻克了盐碱地种植的难题,盘活了近千亩闲置土地资源,更让“种稻增收”的希望在村民心中深深扎根。
昔日盐碱变良田,稻花香满振兴路。“明年我们计划再继续扩种水稻,同时优化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申请‘新驿稻’地理标志,让我们的优质大米走出林西,走向更大的市场!”党委书记王金柱望着田间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以金灿灿的稻浪、香喷喷的稻米,书写着农业转型、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林西县官地镇人民政府
202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