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新城子镇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防御预案
索 引 号 | 11130535762087333M/2025-00034 | 主题分类 | 农牧业、林业、水利 |
发布机构 | 赤峰市林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城政字112号 |
成文日期 | 2024年4月10日 | 公文时效 | 有效 |
索 引 号 | 11130535762087333M/2025-00034 |
主题分类 | 农牧业、林业、水利 |
发布机构 | 赤峰市林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城政字112号 |
成文日期 | |
公文时效 | 有效 |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及依据
新城子镇是林西县山洪灾害易发区,为了有效地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条例规定,严格要求制定本预案。
1.2相关文件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3、《内蒙古自治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4、地方防汛工作方案、预案、山洪灾害防治方案等
5、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经过批准的国家、区、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
1.3 编制原则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按照“责任清、对象明、预警准、措施实、问责严”的总体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压实防御责任,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细化转移避险措施,科学设定转移路线和安置点,充分发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作用,及时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坚决做到达到预警阈值时紧急转移、发生险情异动时紧急转移、险情不能准确研判时紧急转移,切实做到应转尽转、不落一人,全力避免人员伤亡,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落到实处。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 适用范围
本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适用于新城子镇行政区域范围内山洪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本预案是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山洪灾害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御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1.5预案审批
本预案由新城子镇人民政府编制,报林西县防汛指挥部门备案。有效期为三年。每年根据变化情况修订一次,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新城子镇位于林西县最南边,东界巴林右旗,西界克什克腾旗,南界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北接林西镇。绝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流经新城子镇主要河流有西拉沐沦河、老虎石沟、公益阁河、元宝山河。
河流基本情况表
序号 |
河流名称 |
河源位置 |
河长 (公里) |
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
流域内人口 (万人) |
洪水最大安全泄量 (立方米/秒) |
1 |
老虎石沟 |
林西县新城子镇崔家窑 |
28.9 |
188 |
0.8696 |
252 |
2 |
公益阁河 |
林西县新城子镇西敖包 |
18 |
68.6 |
0.2736 |
106 |
3 |
元宝山河 |
林西县下场哈马吐 |
25.5 |
130 |
0.5378 |
191 |
4 |
英桃莫河 |
林西县下场五道坡 |
12 |
73.9 |
0.3404 |
83 |
2.2 社会经济情况
新城子镇总土地面积613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新城子镇总人口201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3人,农村人口19701人。耕地面积7510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黍子、大豆等作物。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在河谷口、沟口、河滩两岸、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避灾场所。安全区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不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3.2 危险区的划定
根据普查的结果和评估,选定4个山洪易发灾害重点小流域范围划为危险区,其它地区为安全区。
4 组织指挥体系
4.1组织指挥机构
新城子镇政府成立由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水利、国土资源、民政、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全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新城子镇政府,指挥部设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各行政村要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和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防汛办备查。
4.2职责和分工
4.2.1 组织指挥机构
镇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镇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镇防汛指挥机构在镇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4.2.2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辖区防汛指挥部、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4.2.3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包括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等。
5 监测预警
5.1 实时监测
5.2.1监测内容
辖区内降雨、水位、流量、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5.2.2监测要求
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5.2.3监测系统的设立
摸清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测量设施,拟定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等。
5.3通信
1、选取适宜的通信方式,常用的通信方式有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网络、语音查询、短信、数字式调幅无线电指挥系统、专用警报系统、锣鼓号等。
2、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
3、逐步建立镇管理部门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
5.4 预报预警
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
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
(2)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3)水库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4、预警发布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县防汛指挥部发布,按照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
(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溃坝等), 县防汛指挥部直接向行政村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5、预警方式:预警信号为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为广播等。
6 转移安置
1、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
2、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同时,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移安置图。
3、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4、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5、制定当交通、通讯中断时,镇、村(组)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当交通、通讯中断时,由镇、村先行组织群众按照汛前拟好的路线、安置地点、应急躲灾避灾,在交通、通讯恢复后再组织转移。
7 抢险救灾
7.1抢险救灾准备
1、 镇防汛指挥部培训干部、群众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2、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3、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由镇防汛部门负责落实。
7.2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县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立即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由相关部门、村安排专人监测、防御,报区防汛指挥部备案。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8 保障措施
1、汛前检查
汛前,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2、宣传教育及演练
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要利用会议、广播、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3、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需制定相应的责任人执行职责纪律、紧急转移纪律、灾民安置纪律等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9 附图
附图1、新城子镇监测站分布图
基本信息包括:区域内的水系分布情况,区域地形,城区、镇(镇)、村庄分布情况等。
附图2、新城子镇危险区位置示意图
图中应标明危险区、安全区范围,标示居民点、重要设施(工矿企业、学校、铁路、公路、桥梁等),标明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10 附表
附表1、监测站点分布表
附表2、新城子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