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简介
林西县位于赤峰市北部,地处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段,是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土地面积3780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2个街道,104个嘎查村、13个社区,户籍人口22.03万人,常住人口16.78万人,有蒙古族、回族、满族等10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融合聚居地区。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林西地区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达5000年以上。锅撑子山保存有著名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大井古铜矿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冶炼遗址,有“北方铜都”的称誉。唐代在此设松漠都督府,辽代建饶州城,金代修建边墙界壕。1908年,清政府放垦实边,林西移民建县,闯关东的先民们迁徙汇聚于此,造就了林西人“忠诚、担当、包容、进取”的精神品质。解放战争时期,林西是冀热辽地区根据地和战略指挥中心,留下了程子华、黄火青、欧阳钦、乌兰夫、李运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的足迹,有“热北小延安”的美誉。
这是一座得天独厚、物产丰富的资源之城。林西县地处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有铜、锡、铅、锌、银、钼、硅石、萤石等3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共发现各类矿床矿点308处。其中,已探明金属保有储量7000余万吨,萤石远景储量2000余万吨,硅石远景储量可达5000余万吨,优质石材储量3亿立方米,硅砂资源10亿立方米。县域内可开发利用风、光资源总量达到1450万千瓦,具有量大质优、集中连片等特点。林西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温带,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及平川区为主,县域内有西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巴尔汰河、嘎斯汰河4条较大河流。全县耕地面积128万亩、森林面积268.7万亩、草牧场面积93.7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47.4%和45%。
这是一座区位独特、四通八达的商贸之城。林西县是“锡赤朝锦”经济带上连接赤峰市与锡林郭勒盟的关键纽带,也是自治区“通疆达海”大通道和俄蒙“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上承接俄蒙资源的重要节点。与北京、沈阳、锦州港、二连浩特等地直线距离均在600公里以内。“十四五”期间,林西4C级支线机场建成运营后,将在内蒙古草原腹地与北上广等大中城市之间建立起便捷的空中走廊。依托地缘优势,林西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国际万商城、红星美凯龙商业综合体、岳各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统部活畜交易市场共同构建起了商贸物流网络体系,“辐射赤峰北部、锡林郭勒盟东部的生活物资供应和特色物流基地”基础更加坚实。
这是一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活力之城。近年来,林西县紧跟上级党委、政府发展步伐,结合地区实际明确了“5+6+N”的发展方向,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城共建、工业倍增、市场升级、文旅突破“五大行动”,全力打造中心城区、有色金属开发区、西拉沐沦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东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福山生态旅游区和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示范园“六大区域”,因地制宜打造N个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农业以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了菜、果、药、牛、菌5个主导产业及杂粮杂豆、甜菜、玉米3个特色产业,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6家,8个产业都基本形成了从基地到深加工企业、到市场的全产业链体系,是自治区基础母牛扩群提质项目试点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拓展延伸试点县,进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序列。工业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三个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现有规上工业企业31家。林西工业园区是自治区级“百亿园区”,已通过化工集中区认定,现入驻企业83家,安置就业5000余人。文化旅游业围绕“草原首驿、多彩林西”定位,重点打造东山生态旅游区、福山生态旅游区、西拉沐沦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两山一湖”精品旅游景点,现有3A级旅游景区2处,2A级旅游景区1处。商贸物流业重点打造了北方活畜交易市场、十二吐番茄交易市场、新城子果蔬冷链物流产业园等10个专业市场。林西县是内蒙古第一个脱贫退出的国贫县,近年来,先后获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2024年,林西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6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亿元,增长11%;规上工业产值完成91.9亿元,增加值增速达到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2亿元、增长5.7%;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668元和16553元,分别增长5.8%和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