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1905年至1915年的大事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热河都统廷杰为推行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上奏清廷,“仿移民实边政策放垦两巴林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清廷派肃亲王善耆和理藩部左承姚锡光到内蒙古东北部调查蒙情,筹划移民垦荒办法,并专程到巴林旗实地考察,调查完结后,向清廷陈奏了巴林旗放垦的八条经营之策,不久,清廷喻巴林王扎噶尔“报效荒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春,巴林王扎噶尔开始放垦蒙荒,至4月,已放垦了北至西乌珠穆沁旗、南至巴林桥、东至查干沐沦河、西至克什克腾旗刘家营子,南北约长二百里,东西约宽五六十里,至此基本奠定了林西县境域。
12月27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拟在巴林部西新建一县,初定县名“巴西”,即初拟的林西县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2月25日,清廷准奏,将原拟定的巴西县改为林西县,林西正式建县。张文灏任巴林垦务总办兼任林西县知县。
3月27日,张文灏向热河都统呈请建县衙,并呈请增派步兵、马队以保护地方。
3月末,巴林垦务局在色布敦庙、甘珠庙、刘家营子、十八里汰等地出示文告,晓喻克什克腾旗等地居住在林西县界内的 蒙古族户领费迁回本旗。
宣统元年(1909年)
2月24日,因巴林王扎噶尔控告巴林垦务局总办张文灏放垦不力,热河都统廷杰为缓解垦局与巴林王矛盾,撤销张文灏总办职务,委任国仁泰为巴林垦务局总办兼林西县知县。
4月,比利时天主教神甫袁敬和、郭明道二人由北京到林西挂牌领地,买下距县城北9公里大营子处长6公里、宽4公里的荒地一段,兴建天主教堂。
宜统二年(1910年)
2月张文灏再次任林西县知县兼巴林垦务局总办。
8月8日,清廷奏准在林西设“三旗巴林垦务行局”,呼延杰任垦务行局总办。林西、开鲁二县知县不再兼任垦务局总办。秋,林西县衙建成竣工,县衙署由色布敦庙迁至新址。
宜统三年(1911年)
1月2日,呼延杰与张文灏移交垦务完毕。林西知县张文灏不再兼任巴林垦务局总办,巴林垦务事宜由新任总办呼延杰管理。
6月13日,经清廷奏准,撤销“三旗巴林垦务行局”,呼延杰随之被撤职并责成林西、开鲁二县知县仍兼任本地的垦务局总办。林西垦务局复改为巴林垦务行局。
7月,林西知县张文灏再次兼任巴林垦务行局总办。
中华民国1年(1912年)
2月,知县张文灏呈请热河都统,“将垦局撤销,所有未竣事宜,宜归县署办理”。
3月,林西知县兼巴林垦务行局总办张文灏出示晓喻,催促城基内各领户限期兴工修建,届期仍不兴工修建者,撤销其领地另放,以促县治早日建成。
8月,经热河都统和执河清理财政局正式批准,巴林垦务行局归并林西县署,至此,巴林垦务基本告竣。以后,林西历任知事、县长均兼管垦务事宜。
是年,山东“申寺人”张风林来林西,经林西众穆斯林挽留并聘请张风林为林西第一任阿訇。
是年,色绅叶参捐资建私立小学1所,为本县第一所小学校。
民国2年(1913年)
3月,级军麻路统顿米振标,奉命率毅军来林西驻扎。
8月,外浪“独立,军第脚路由奈丹扎布率领进攻林西,受驻林西毅军阻击。
10月29日,驻林西毅军会同奉军吴俊升部将奈丹扎布逐出林西、经棚。
9月,林西商会成立,会长郝勤。
是年,林西县建立团练分局。
是年,林西春季酷旱,禾苗枯干,秋季连日大风又加霜冻、全县只有二成收获。
民国3年(1914年)
春,毅军后路统领米振标为防御入侵之敌,命各营兵士重建城垣,以土筑墙,以砖石建筑城门。
是年,在县城二道街路西北侧建成毅军镇守使署(今县政府院)。在县城东北角建成忠烈祠(今缸套厂处),以祭祀民国2年阵亡将士。
是年,将全县11个小区合并为中东南西北5个区。是年冬,骤降大雪,雪深达3尺。
民国4年(1915年)
2月,邑绅王省三在县城头道街西路北(今实验小学处)建私立国民初等小学校1所。
6月26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批准热河都统姜桂题呈请:“因林西县遭兵燹旱灾,户口流亡,豁免民国3年应征粮银823两余”。
蒙公网安备15042402150444号